“文化自信与文学建构:粤港澳大湾区文学峰会”在汕头大学举行

发布日期: 2021年01月22日   浏览数: 5618


 

图片 1.png

 

2021116-17日,由广东省中国文学学会主办、皇冠welcome体育承办、暨南大学海外华文文学与汉语传媒研究中心及《华文文学》编辑部协办的“文化自信与文学建构:粤港澳大湾区文学峰会”在汕头大学学术交流中心隆重召开。来自中国社科院、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厦门大学、福建师范大学、中山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暨南大学、汕头大学等知名高校及研究机构的80余位专家学者,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围绕“粤港澳大湾区文学的发生与建构”“海外华文文学的实践与意义”“侨乡文化与华侨文学的联系与发展”三个议题进行了精彩的发言和热烈的讨论。

会议开幕式由皇冠welcome体育院长毛思慧教授主持。汕头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陈敏教授,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会长、吉林大学皇冠welcome体育张福贵教授,上海作协副主席、上海巴金研究会会长、复旦大学中文系陈思和教授以及广东省作家协会主席、暨南大学皇冠welcome体育蒋述卓教授分别致辞,皇冠welcome体育党委书记李浩涛也出席了开幕式。陈敏副校长在致辞时表示:“汕头大学一向重视人文社会学科的建设和研究,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提升为国家发展战略,粤港澳大湾区文学也将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汕头大学愿与华文文学研究的各个组织、各位专家学者携手并进,为促进粤港澳大湾区文学文化的繁荣做出积极贡献。”张福贵教授表示将“文化自信”与“粤港澳大湾区文学”并提对于正确处理地域发展中经济与文化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希望大湾区的发展一改此前“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老路子,而做到“经济搭台、文化唱戏”,从而最终建构起一种符合人性、民族性和人类性的现代文化;陈思和教授围绕“文化的中心与边陲”问题,提出“两张地图”的新概念,指出在传统的以北方为中心、南方为边陲的旧文学地图之余,还应重新绘制一张以世界华文文学为重心,将粤港澳大湾区文学纳入架构中的新文学地图。蒋述卓教授具有前任广东省中国文学学会会长、暨南大学皇冠welcome体育教授、汕头大学皇冠welcome体育特聘讲座教授、《华文文学》主编等多重身份,既是会议主办方代表,也是承办方和协办方的代表,他以历史的眼光回顾了华文文学的发展历程,指出华文文学这株“小苗”经过20多年的成长已变得茁壮,而今势如潮涌、名家频出,它的繁荣发展甚至具有了反推内地文学发展的积极作用,而粤港澳大湾区文学作为华文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此谈论其建构问题,也有助于为华文文学的发展开辟新路,催生更丰富、丰满、丰硕的学术成果。

 

2.png

陈敏副校长致辞

3.png

张福贵教授致辞

4.png

陈思和教授致辞

5.png

蒋述卓教授致辞

 

开幕式后进行了两场大会主题发言。上半场主题发言主要聚集于“大湾区文学的发生与建构”这一议题,对此吴俊教授提出要将大湾区文学放置到多元文学史中进行审视与评价,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大湾区文学主体性的存在可能;赵小琪教授关注粤港澳文学之间的差异性问题,认为三者只有在尊重、体谅、宽容对方特殊性的基础上才能实现相互理解,并最终实现粤港澳文学的视域融合;刘俊教授着重于谈论粤港澳大湾区文学的意义,认为大湾区文学的出现和崛起将对南方文学的结构形态和区域特征产生重大影响;凌逾教授以本土居民的视角、历史发展的眼光,从历史地貌血脉文化、移民人才多元文化、跨界创新文化三方面对粤港澳大湾区文化想象共同体的构建问题进行了深入探究;黄万华教授以史料梳理的方式为粤港澳大湾区文学的发生找寻根基,同时着重讨论了香港文学在大湾区文学中的地位及其发展前景等问题;李良研究员关注到粤港澳文学之间所具有的共通性和差异性,意识到大湾区文学外在的国族因素和内在的机理结构都会对其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由此认为如何使内与外、同与异等诸多因素达成平衡协调,将是粤港澳大湾区文学在未来的发展中所必须攻克的难题;高小康教授将研究对象聚焦于汕头大学所在的潮汕大地,提出“两个潮州”、“生态壁龛”等新概念,从历时、共时的角度对潮州文化的前世今生、海内海外的发展情况展开了且广且深的探索。

 

6.png

凌逾教授发言

8.png

高小康教授发言

 

下半场主题发言主要围绕“海外华文文学的实践与意义”这一议题展开,几位发言者的谈论内容涉及史实梳理、概念辨析、学者研究、新观点的提出、新理论的建构等诸多面向。具体而言,在史实梳理上,计璧瑞教授的关注对象是国民党退据台湾之后所建立的“中国文艺协会”,通过对其相关史料的整理和运行特性的总结,试图进一步揭示国民党文艺组织的形态特点;金进教授着重梳理了晚清驻新领事左秉隆的相关史料,意在领事左秉隆、诗人左秉隆之余,再发现一个作为“新马华文文学的先驱”的左秉隆;袁勇麟教授则以《叻报》为研究中介,分析了南洋旧体诗坛在十九世纪后期的发展状况,总结出早期南洋旧体诗“思家念国”与“南洋风情”的两大诗作主题。在概念辨析方面,朱双一教授将“世界华文文学”与“全世界的华文文学”、“华裔英语文学”、“华人文学”等概念进行了细致区分,强调要对“世界华文文学”定义的内涵和外延进行再辨析;在学者研究方面,白杨教授重点评析了旅居新加坡的华人学者张松建的海外华文文学研究;在新观点上,王彬彬教授特别关注到翻译文学语言对中国现当代文学语言的积极影响,因此提出要对文学创作中的“翻译腔”进行重新研究、审视和评价;在新理论的构建上,张重岗教授聚焦于世界华文文学的整体性问题,将华人诗学的内在结构概括为中西对话诗学、华族离散诗学和第三世界诗学三个部分,建立起了全新的比对架构,展现了国内学者文学理论建构的能力,充分呼应了会议“文化自信”的主题。

 

9.png

白杨教授发言

 

16日下午持续到17日上午的分论坛研讨有三个会场八个小组,共计50余位专家学者作了精彩报告,八位教授进行了深度评议,各小组都展开了激烈的讨论。第一小组的研讨聚焦于台港文学,陈煜斓、刘弟娥、程桂婷三位学者着眼于史料的梳理和重释,王文艳、江涛两位则以文本细读的方式讨论了香港作家的创作特性及其创作的文学史价值;第二小组的朱立立、梁燕丽、任茹文、艾尤、颜敏、徐诗颖等学者分别从城市文学、旅行游走、跨境和跨域等角度展开论述,讨论对象集中在香港文学和作家葛亮的创作之上;第三小组的王文胜、张清芳、刘东玲、计红芳、巫小黎、曾小月六位学者讨论范围较为广泛,涉及北美文学、欧洲华文文学,既有作家研究、又有作家作品研究;第四小组的吴亚南、袁龙、贾颖妮、刘征、张艳艳等学者分别从宏观、中观、微观的视角对东南亚华文作家及其作品进行了深入讨论;第五小组的樊洛平、咸立强、刘卫国、李诠林、吴琪、胡伟等学者的发言内容既包括创作个案,也涉及文学现象,并兼有理论探索,从文学自觉到理论建构,深入研讨了大湾区文学发展中的传承与创新问题;第六小组的江冰、赵静蓉、龙其林、易淑琼、周洁等学者的发言对国家战略、史料梳理、文化生态、文学创作等议题均有提及,为与会者提供了丰富的新知识和新信息;第七小组的杨剑龙、朱文斌、李勇、燕世超、龙扬志等学者就文学史的编撰、两岸文学的转向等问题展开讨论,具有体大精深的特点、高屋建瓴的价值;第八小组的程国君、龙钢华、李洪华、池雷鸣、朱云霞等学者对海外华文文学展开了不同维度的探索和讨论,其选题领域的多元性折射出了目前我国世界华文文学研究欣欣向荣的发展局面。

 

10.png

主题大会现场

11.png

分论坛一

12.png

分论坛二

13.png

分论坛三

 

大会闭幕式由皇冠welcome体育副院长杨庆杰主持。白杨、凌逾、龙其林、巫小黎、颜敏、高小康、胡伟、李诠林八位评议人分别对本组研讨情况作了简要汇报;此次会议的总策划人蒋述卓教授在总结发言中将与会学者的发言内容概括为海外华文文学研究、粤港澳大湾区文学研究以及两岸关系研究等三大部分,认为与会学者能围绕大会主题展开多元且深入的讨论,题材和视野均具有开拓性;最后毛思慧院长为大会致闭幕辞,对大力支持此次峰会的李嘉诚基金会、广东省中国文学学会、暨南大学海外华文文学与汉语传媒研究中心表达了深切的感激之情

此次会议是新冠疫情以来中国世界华文文学研究界大规模、高规格的一次盛会,华文文学研究界老中青三代专家学者聚焦于粤港澳大湾区文学及海外华文文学的现状与未来、融合与发展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研讨,成果丰硕,不仅对促进粤港澳大湾区的文化繁荣具有重大意义,对海外华文文学的发展和中国文化自信的确立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作者:程桂婷、张菁)

 

 

 

 

 


友情链接
麦吉尔大学
塞维利亚大学
都柏林城市大学
卫斯理安大学
佩斯大学
马德里自治大学
世界英语教师协会
国际教学交集学会
潮人网
汕头大学图书馆 · 潮汕特藏网
句酷英文作文智能批改系统
COPYRIGHT © 2019 DESIGN BY XINHUANG.NET.CN.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