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社会科学研究基地
——汕头大学东南亚侨文化与语言战略研究中心
(2023年7月,汕头大学东南亚侨文化与语言战略研究中心申报广东省社会科学研究基地获批,图为授牌仪式)
一、中心研究宗旨
本中心将深入系统地围绕东南亚华人华侨文化、东南亚语言战略展开研究。扎实立足潮汕本土、积极响应国家战略、秉持国际视野,不断推出高水平研究成果,切实做好“侨”的文章。为潮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为省域和国家东南亚战略发挥智囊作用。积极打造集科学研究、交流实践、建言献策于一体的高水平研究平台,力争建成全国范围内特色鲜明、影响力巨大的高水平侨文化类研究中心。为繁荣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与国家战略做出应有的贡献。
二、中心建设目标和任务
1、以问题为导向,整合学科资源和优势,打造东南亚华侨文化研究高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支撑。
在已有方向领域的研究特色和研究优势基础上,进一步整合提升,以问题为导向,积极配合国家战略,以做好“侨”的文章为根本任务,突出战略导向、问题思维,打破学科壁垒,构建融通互鉴、激荡生发的学术研究共同体,真正实现研究水平、研究视野、研究高度、研究效度的提质升级。
2.以研究基地建设为契机,有效整合校内学科和学术团队,实现学校学科建设的提升。
汕头大学人文社科相对薄弱,尤其以一级学科博士点为标志的学科层次仍没有实现突破。本研究基地将有效整合校内学术团队、盘点和利用校外资源,培育学科增长点,为汕头大学人文社科学科建设及一级学科博士点申报提供条件。
3.进一步提升相关研究领域的学术影响力。
扎实产出高水平研究成果,进一步拓展提升学术研讨会的举办领域、层次、范围,形成多种科研活动机制,包括论坛、研修班、工作坊、调研、培训、科研项目申报等,进一步提升本研究基地的学术影响力。进一步提升《华文文学》杂志的办刊水平和影响力,冲击核心期刊目录。
4.加强社会合作,实现科研、教育与社会双向互动。
积极与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职能部门等展开社会合作。牢牢扎根潮汕大地,积极争取与东南亚地区的互动合作。将科研与地方经济社会紧密关联,使科研扎根社会、服务社会,促生科研、教育、服务社会联动的内在动力。积极与东南亚地区高校、中小学校、华人华侨组织、政府部门等展开合作交流,开拓延伸东南亚华侨文化研究领域和深度,落实语言教育、交流合作。
三、中心重点研究领域
本中心将在以下几个重点领域开展研究:
第一,数字人文与东南亚华文文学研究。
东南亚华文文学是世界华文文学的重镇,也是最具特色、最有实力与前景的一支,以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泰国、菲律宾、文莱等国为主的华文文学创作,源远流长,影响广大。有关东南亚华文文学与中国文学、世界华文文学关联研究,东南亚华文作家与作品研究,东南亚华文文学社团与组织研究,东南亚华文报纸副刊和文艺期刊研究以及东南亚华文文学史料研究等内容是这一领域的研究重点。
本研究方向一方面持续研究东南亚华文文学中关于“中国性与本土性”“乡愁主题与全球意识”这一经典问题,深入追踪华人跨国流动如何将中国经验带向世界、落地生根,以及这类经验如何接受“在地”的改造,在逐渐融入本地的过程里发展出新的可能或问题。另一方面,借助新兴的数字人文研究方法,以数字化技术和文字识别技术开发建立资源总量丰富、辅助功能强大的东南亚华文文学作品及研究数据库,以数据检索、数据挖掘、图像检索、GIS、OCR软件等技术,对华文文学进行社会网络分析、词频统计等分析,以探索数字网络时代下华文文学研究与阐释的新路径。
第二,数字文化侨乡与潮汕文化遗产活化研究。
华侨文化数字平台建设是落实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重要行动,是对华侨文化数字化基础设施和服务平台建设的率先布局。“数字文化侨乡”规划项目旨在研究华侨文化资源数字化转型和数据化治理,盘活并整合涉侨文化数据资产,构建可数字化的涉侨文化数据分类体系,进一步激活华侨文化资源的使用价值,通过全面采集、处理、分析各类涉侨文化文物遗产资源、文化交流传播、文化投资合作、文化政策法规等数据信息,为海外华侨华商提供文化参与、寻根谒祖、乡愁延续、休闲娱乐以及政策指导、项目推介、文化合作等服务,有助于进一步密切海外华侨华人与祖国的联系,推动“一带一路”合作项目的国际合作与对接落地。
另一方面,立足于汕头大学潮汕文化研究中心、汕头大学“潮汕文献数据库”等特藏资源数十年来的学术和文献积累,进一步深入田野调查,收集民间信仰、民间工艺、文化建筑等一手材料和潮汕非遗口述史整理和数字化传承研究,通过游戏开发、文旅结合、衍生品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IP孵化等方式,积极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资源及其要素与其他行业的跨界融合发展;利用GIS技术、文本挖掘技术、VR、AR、MR、AI等技术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视化展示和保护、数字影像记录、数字传播和海外推广,推动潮汕文化遗产活化和传承创新。
第三,东南亚华人社会与华侨文化研究。
本领域主要研究东南亚华人群体在东南亚各国的政治、社会和文化环境下,顽强扎根、成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东南亚华人创建、发展了各种社会团体、组织与聚落,并不断改造中华文化,发展出适应跨国语境的华侨文化。应持续开展东南亚华人社会组织(如会馆、神庙、学校等)、聚落的历史人类学调研,收集历史文献与田野资料,探讨东南亚华人社会组织的社会功能、社会网络的构建与互动、文化传承与文化适应等问题。对于单一族群(如潮汕人)社会、文化史的整体研究尤为值得注意,从宏观角度讨论东南亚各华人族群的社会建构与文化传承机制。主要目标是组织师生开展海外调研,收集一手资料,在此基础上进行东南亚华人社会、文化专题史研究(如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等),探索东南亚华人跨族群、跨地域的社会文化网络。
第四,东南亚语言教育、交流与战略研究。
本研究方向主要研究东南亚国家及地区的社会语言历史与现状,从东南亚多语言多文化的背景下探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语言政策与规划,从宏观、中观、微观等层面了解语言政策与规划及其原因与使用者的可接受度,包括社会不同场合所呈现的语言景观、社区话语、家庭语言等方面,从语言学理论联系到语言的社会使用及其价值,从而研究东南亚国家与地区的多语言发展战略。
本研究关注不同国家和地区语言使用态度与身份认同的发展变化,基于语言教育理论探讨多语言背景下的语言交流与文化传播,如研究东南亚华侨华人的语言教育及语言使用,东南亚地方语言文化教育发展等。通过民族志、叙事研究等方法探讨语言在教育中的变迁和人们对语言的使用态度与身份认同,进而探讨语言与文化的传承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