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16日,由皇冠welcome体育全球研究中心和潮汕文化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第六届全球本土的潮汕文化研讨会(The 6th STU Glocal Chaoshan Symposium)”在汕头大学学术交流楼一号会议室举行。本次研讨会的主题是:海外潮人及其文化。与会者从海外的潮汕社区/社群构建、潮汕菜的全球本土化等方面探讨海外潮人在移民及二次移民的经历中,如何通过与当地进行多元文化的互动,保持和更新自己的身份认同,实现文化传承。
研讨会开幕式由皇冠welcome体育全球研究中心主任赵无名副教授主持,皇冠welcome体育院长毛思慧教授致辞。毛院长在致辞中感谢到会的学者嘉宾、潮汕文化界人士和师生们,并祝研讨会圆满成功。
首先,皇冠welcome体育潮汕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陈景熙教授发表了题为《华人互助传统海外发展初探:“立拉号”邮轮难民救援事件的案例》的演讲,通过1977年发生于新、马之间海域“立拉号”邮轮寮国难民救援事件的案例,讨论在20世纪中期海外华人社会本土化之后,东南亚地区华人社会在继承华人社会互助系统的基础上,发展出跨国救济的社会机制,以及海外华人宗教在其中所发挥的社会功能。接着,韩山师范学院潮学研究院特聘研究员杨锡铭在题为《逆境求生,奋发图强——美国潮人族群撷要》的发言中,分享了他赴美国所作的田野调查,介绍目前美国潮人族群的来源及在美国分布状况,以及他们在美国生存发展、融入当地社会、保持自身文化与祖国联系的方式等情况。上午的最后一场发言是由皇冠welcome体育全球研究中心主任赵无名副教授带来的题为《纽约潮汕移民的多重叙述:多元文化互动中的身份认同与文化传承》的演讲。她指出20世纪中后期来到美国的潮汕移民中,不仅有不同年代、原因和途径的一次移民,更有很多辗转数国的再次移民;有一代移民,也有二代和三代,都有各自的经济状态和接受教育程度以及在美国立足的形式。通过这些多样化移民的叙述探讨了这些移民如何适应多元文化互动,应对全球本土化的发展,实现自己的身份认同,从而形成多彩的文化记忆。
下午的发言环节中,首先是来自汕头大学全球研究与境外实践创新班的十二名同学呈现了他们的实践学习成果。这三组创新班学生通过暑期的《环球实践学习课程》,前往美国纽约的唐人街实施了当地潮人与潮汕文化的调研,并结合秋季学期八周的课堂理论授课,形成了《全球化,身份认同和社群:潮汕移民社群的动态建构》、《家庭观的转变对潮汕移民女性独立状况的影响》、《潮汕菜的全球本地化——基于吴氏家族的移民案例分析》等三组项目成果。同学们分别从潮汕移民及潮汕社群的自我身份认同、潮汕女性移民在家庭角色/婚姻和教育等各方面因素的作用下如何自我实现、潮州菜如何进行全球化和本地化等维度出发,探讨了在世界格局变化多端,全球交流互联互通的背景下,海外潮人是如何通过与当地进行多元文化的互动,实现自身的全球化,并传承本土化。学生们的发言引起了各专家教授关于对“Identity”和“culture origin”理解的热烈讨论,并从哲学、人类学、文化研究等角度结合个人经历各抒己见。
随后,皇冠welcome体育全球研究中心Stephen Leahy副教授及Karsten Krueger副教授联合就《1860年至1949年之间有关全球档案与汕头的调查》进行发言。Stephen副教授向与会者展示了他近年来从澳大利亚、新西兰、中国台北、美国、日本、瑞典等地的档案馆或图书馆中发现的关于潮汕地区以及潮人族群在全球的记载,例如潮汕人在澳大利亚参军服役、潮商在别国经营的手帕行业、1865年的汕头地图等。Karsten副教授则侧重于外国人到潮汕地区后与当地产生联系的相关记载,并分享了他偶然发现的一场把汕头与一位在华17年的德国人联系起来的拍卖会的历史记载。最后张倍瑜博士以作为《Chinatowns Around the World: Gilded Ghetto,Ethnopolis, and Cultural Diaspora》一书的中文译者身份,从翻译层面探讨何为“唐人街”及相关词汇的特殊性分析,并结合书中案例,从空间和地理上对唐人街现象进行理论化探索。各参会人员就唐人街的命名来源、文本翻译中时常难以找到完全相对应的词语来精确表达原文含义等问题进行探讨。
在研讨会落下帷幕前,与会者就全天八场演讲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大家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与会者纷纷认同,海外潮人在移民及二次移民的经历中,自我身份认同的过程并非单一而确定的,而是多元且变化的。潮汕文化源远流长,潮人遍布世界很多地方。海外潮人及其文化流传作为潮汕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亟待进一步研究和关注。
上图:会场图
上图:上午场发言 下图:下午场发言
文稿:朱海彬、罗婷婷、区佩华、黄婧媛